發新話題
打印

認識哀慟反應 必要時求助身心科醫師


認識哀慟反應 必要時求助身心科醫師


親人、摯愛的死亡,在每個人一生中,難免會遭遇到幾回。有人會因此一蹶不振、寢食難安,卻也有人似乎不受影響、連情緒起伏也不太看得出來。到底在遭遇這種狀況時,怎麼樣的反應才叫「正常」?又或者「傷心」、「難過」到什麼程度,就必須加以注意?試舉以下3個案例。

●案例一:50出頭的陳太太在一週前,面臨先生意外身亡。被家人帶到門診的原因是,這幾天情緒較低落,食慾差、入睡困難。

●案例二:林老太太自從一年多前,老伴久病往生後,就變得鬱鬱寡歡。不但吃不好、睡不好,連出門也不願意,整天只是呆坐在房內。老伴生前所穿、所用的衣物樣樣都保存著,每天總要看上幾回。近日情緒更加低落,甚至想一死了之,到另一個世界與老伴相會。

●案例三:張先生是一位白領階級主管,上個月太太因車禍過世。處理完太太的後事之後,他很快就銷假恢復正常工作。即使親朋好友關心的詢問,他也僅是禮貌性的答謝,絕口不再談起太太。

「哀慟反應」,指的是一個人在遭遇重要他人死亡時,所產生的身心反應。反應的內容受到許多因素影響,包括風俗文化(社會對喪家的期待是表現極度哀傷?或是保持冷靜? )、與死者的關係(之前的親密程度? )、死亡的原因及場景(可預期的死亡或意外?自己是否在場? )等。

像案例一的陳太太其實是正處於悲傷期,出現食慾不振、入睡困難等症狀是正常的,並不需要太過擔心。若真的無法入睡而影響正常生活,是可以考慮接受低劑量的助眠劑。但在這樣的狀態下,並不建議貿然給予抗憂鬱藥物,以免無法走過正常的哀慟過程。

至於案例二的林老太太則已屬於異常的哀慟反應,必須求助身心科醫師,趕緊給予適當的藥物及心理治療。附帶談到「保留死者遺物」的行為,是許多人用來追思亡者的一種方式。但若是保留得太過頭,例如房間及物品擺設一直保持著生前的狀態、死者的所有物品原封不動、時常取出來反覆觀看,則對於哀慟反應的復原可能會出現不良的影響。

適時的清理、選擇保留少數具有紀念價值的物品,會是比較好的方式。

案例三的張先生則是另一個極端。但沒有情緒並不表示沒有問題,有時這樣的刻意壓抑反而會造成哀慟反應的延後發生,或是一直遲遲無法解決。因此,我會鼓勵這群人適時的表露情感(痛哭、流淚 ),或找親近的人談談自己的感受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大家普遍會認為,若死者與自己平常關係很差、甚至是自己所厭惡的人,所受的影響應該較小。其實不然!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婆媳之間,若向來關係緊張。在婆婆過世後,媳婦理當會鬆一口氣,過得比較自在。但往往就是這樣「鬆一口氣」的感覺,反而會給媳婦們帶來很深的罪惡感,覺得自己怎麼會如此幸災樂禍?是不是太不應該了?所以,遇到這種狀況時,反而應該特別關心注意她們的反應!

總之,哀慟反應是一個正常的必經過程,只是每個人在不同時期、不同狀況下,都會產生內容、程度不一的身心反應。在周遭親友適時的陪伴、傾聽、同理支持下,一般都能順利度過。若產生異常的哀慟反應,或持續時間太久、影響層面太大,則應趕緊尋求專業的協助。

TOP

發新話題
©2001-2009 3Talks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 免責聲明及版權聲明

重要聲明: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,3Talks.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用戶不應信賴內容,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於有關情形下,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(如涉及私人、買賣、醫療、法律或投資等問題)。由於討論區是受到「即時留言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,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,請聯絡我們。3Talks.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留言,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。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誹謗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,敬請自律。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。